![]() 柴胡桂枝干姜湯 【原文】 柴胡半斤?桂枝三兩(去皮)?干姜二兩?栝蔞根四兩?黃芩三兩?牡蠣二兩(熬)甘草二兩(炙) 右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初服微煩,復服,汗出便愈。 【作者】 張仲景 【出自】 《傷寒》 【傷寒】 1、傷寒五六日,已發汗而復下之,胸脅滿,微結,小便不利,渴而不嘔,但頭汗出,往來寒熱,心煩者,此為未解也,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。 【劑量】 1、有外證所以重用柴胡,柴胡用五錢六錢,桂枝用三錢,干姜用二錢,栝蔞根用四錢,黃芩用三錢,牡蠣用二錢,炙甘草用二錢。 【組成】 甘草 柴胡 桂枝 牡蠣 姜 栝蔞根 黃芩 【時機】 1、治療癆證第一方:怎么吃也吃不胖,很倦怠,開什么處方也沒有用。原因就是濕在血脈,造成血管很粗大,所以風濕的藥(治關節的)沒用;臟結的藥沒用。 2、臨床上,只要是“很口渴,全身肌肉無力,小便不利,胃不舒服,沒有胃口也沒有嘔吐”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湯,不管內部是什么。 3、喝完后流的汗是血脈里的濕。 【方解】 1、濕在關節、肌肉、脾臟上面可以用白術,但濕在血管里面則不能用白朮,因為白朮收斂的力量很強,白朮可以止利,如用于此,反而不利發散血中之濕。 2、干姜溫中。 3、栝蔞根補血里的水,就是補肺里的水。 4、黃芩去胃的虛熱。 5、牡蠣收斂浮陽(但頭汗出);如果心陽、腎陽也往外走,用龍骨。 6、柴胡治少陽的病,往來寒熱。 7、炙甘草暖胃。 【應用】 1、在臨床上有無名的低熱,用此方很好,沒有其他的表證,但現些柴胡證,胡希恕用此方治低熱,治的很多,找不出來什么原因,如肝炎低熱的用此方可解除。 2、【類聚方廣義】本條方曰:癆瘵、肺蔞、肺癰、癰疽、痔漏、結毒、霉毒等,經久不愈,漸就衰憊,胸滿、干嘔,寒熱交作,動悸,煩悶,盜汗,自汗,痰咳,干咳,咽干,口燥,大便溏泄,大便不利,面無血色,精神乏困,不耐厚藥者,宜此方。 3、各種熱性病、肺炎、肺結核、胸膜炎、腹膜炎、神經衰弱、經血病、失眠癥、神經性心悸亢進癥、腳氣。 4、這是少陽兼太陰的方子。 5、小便不利,口干,但頭汗出,往來寒熱,心煩,大便稀軟,柴胡桂枝干姜湯。 6、息肉屬痰凝瘀積之贅生物。用柴胡桂枝干姜湯加穿山甲、三七、僵蠶等化瘀通絡、磨堅散結之品治療直腸息肉、十二指腸息肉、聲帶息肉、宮頸息肉等,屢獲效驗。辨證治療處方加烏梅20g,僵蠶6g(軋細吞服)。治療膽囊息肉,則必用烏梅、威靈仙、僵蠶、地龍4味藥。烏梅、威靈仙均有較強的利膽作用;而僵蠶、地龍則長于化痰通絡,磨堅散結。 7、瘧病之脈基本上以弦為原則和常規,為半表半里之病,具有表里之證,呈往來寒熱的病狀,但與少陽病的小柴胡湯證將汗、吐、下視為禁忌之不同(日本經方家經驗): (1)脈弦而頻數者,熱多,為白虎加桂枝湯證、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證。 (2)脈弦小緊者,下之則愈,為鱉甲煎丸證。 (3)脈弦遲者,宜溫之,為柴胡桂枝干姜湯證。 (4)脈弦緊者應發汗,為牡蠣湯證。 (5)脈浮大者應吐,為蜀漆散證。 【比較】 1、濕在中焦,就是內濕,如果濕在關節就是風濕,如果濕在血管里面就是癆。 【比較薈萃】 1、柴胡證比較:
2、(1)黃芪鱉甲散:肺結核之發熱咳嗽,肺炎之遷延不愈者,慢性支氣管炎,慢性瘧疾,感冒遷延不愈,慢性咳嗽等均可應用。 (2)秦艽扶廉湯:結核熱,雖有胸部所見,但不咳,熱少。 (3)秦艽鱉甲湯:結核熱,發熱,咳嗽。 (4)柴胡桂枝干姜湯:結核熱,下利,口渴。 (5)麥門冬湯:結核熱,痙攣性咳嗽。 3、瘧疾病證方治表
4、附外臺瘧病方治表
5、(1)柴胡加龍骨牡蠣湯:為實證方,介于大、小柴胡湯之間,胸脅苦滿,心下部有抵抗。心下部膨滿,腹部多見臍上動悸,因腹主動脈跳動亢進所致之腹部神經癥狀。即所謂上沖、心悸亢進、不眠、煩悶等,易驚、焦躁易怒、易動感情、善太息,甚則出現狂亂、痙攣等癥狀,小便不利,大便偏秘為目標。主訴一身盡重,動作不靈活,難以轉側,身動乏力,浮腫、麻痹等亦為目標。 (2)大柴胡湯:肝郁,實熱證,心下急,郁郁微煩,神經癥狀少。 (3)苓桂術甘湯:癇癥,心下悸,胃內停水,脈沉。 (4)苓桂甘棗湯:癇癥,臍下悸,脈沉數。 (5)抑肝散加陳皮半夏:癇癥,腹動,神經癥狀,臍左旁大動悸,虛證。 (6)柴胡桂枝干姜湯:肝郁,腹動,虛證。 (7)甘麥大棗湯:狂證,急迫,躁狂,神經癥狀甚,腹肌拘急。 6、(1)大柴胡湯:肝郁,實熱證,心下急,郁郁微煩,神經癥狀少。 (2)苓桂術甘湯:癇癥,心下悸,胃內停水,脈沉,發則頭暈。 (3)苓桂甘棗湯:癇癥,臍下悸,脈沉數。由少腹至心下,水氣上沖,臍下動悸亢進 (4)抑肝散加陳皮半夏:癇癥,腹動,神經癥狀,臍左旁大動悸,虛證。 (5)柴胡姜桂湯:肝郁,腹動,虛證。 (6)甘麥大棗湯:狂證,急迫,躁狂,神經癥狀甚,腹肌拘急。 (7)柴胡加龍骨牡蠣湯:用于實證(大小便秘、胸滿煩驚)之癲癇。淺田流用此方去其鉛丹,加鉤膝、羚羊角、芍藥、甘草。 7、(1)丹梔消遙散:少陽虛證有肝病者。即以小柴胡湯之虛證,輕度胸脅苦滿,容易疲乏,并伴有各種神經癥狀。 主訴四肢倦息、頭重、腦暈、失眠、易怒、逍遙性熱感(常有不固定之灼熱感)、月經不調、午后上逆感與顏面潮紅;又背部惡寒或蒸熱感,汗出等均可列為本方之參考證。 (2)小柴胡湯:少陽病,實證,胸脅苦滿。 (3)柴胡桂枝干姜湯:少陽病,腹部動悸。 (4)補中益氣湯:虛勞,虛甚,無神經癥狀。 (5)當歸芍藥散:血證,疲勞,無胸脅緊張。 (6)抑肝散加陳皮半夏:血證、多怒,不眠,神經癥,由胸脅至心下動悸。 8、小柴胡湯證的患者,左關脈雖有力但舌質淡,這就是少陽太陰同病,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湯。 【名家論述】 1、柴胡桂枝干姜湯《傷寒筆記》(倪海廈) 如果病人發汗而復下之就不會結胸了。就是沒有發汗攻下才會結胸,現在發汗復下之就代表里面虛掉了,因為攻下的藥一定是寒涼的藥。攻下的時候血液住下走,腸胃就虛冷掉了,胸脅滿,汗發掉以后,很多還沒有發出去的汗,因為攻下復又回頭,結在胸膈的地方,這汗不在胃里面,如果在胃里面一下子就發散掉了、這汗在胃的外面,停在胸膈這兒,所以胸脅滿。微結,就是一點點結,如果沒發汗攻下會大結,小便不利,因為攻下水跑掉了,發汗水也跑掉了,當然會小便不利,渴而不嘔,嘴巴很口渴,但是人不會惡心,但頭汗出,往來寒熱,胃在中間,如果胃里面沒有水,病人會口渴,如果胃里面有水,不但不渴還會嘔吐,胃里面沒有水,胃熱往上沖,頭就一直冒汗,但頭汗出。水一直往上跑,其實這水就是胃里面的津液,常人如果餓過頭,手腳一直發抖,頭會開始冒冷汗,西醫說血糖太低了,心煩者,此為未解也,「柴胡桂枝干姜湯」主之。胸脅滿,往來寒熱,就是半表半里所以用柴胡,發汗而復下之,還有傷寒脈證,所以要用桂枝,還有加上甘草這幾味能溫中達表,這就是前面柴胡桂枝湯的意思,能讓中焦溫起來,讓抵抗力到表面上去,把還沒有進來的濾過性病毒就排掉了;因為發汗又下利的狀況下,濾過性病毒沒有隨發汗發掉,又順著汗液回來,所以濾過性病毒是散的,不是集中在表上面,而是停在三焦散開來的,如果這病毒只在肌肉皮膚表面上用桂枝就夠了,但是因為濾過性病毒己經進入三焦淋巴系統,所以要用柴胡把它推出來,再用桂枝把它透發了,因為胃的津液已經沒了,所以要用甘草補足胃的津液。渴,張仲景在治渴的時候,喜歡用栝蔞根,栝蔞根能去熱止渴。病人只要有渴就可以加栝蔞根,可以把肺的津液補足,不渴的話用半夏,決定用半夏就要問病人渴不渴。渴就不要用半夏,不渴就可以用半夏。胃虛熱無大渴往上沖用黃芩,而不是用石膏。石膏是實熱證,病人會大渴飲多。但頭汗出,牡蠣專門降浮陽.胃的陽氣浮在頭上面,就像熱氣球浮在上面降不下來,牡蠣一下去把它整個往下導。 有外證用重用柴胡,可以用到五六錢,桂枝三錢,干姜二錢,瓜蔞根四錢,黃芩三錢,牡蠣二錢,炙甘草二錢。中醫觀念,平常人濕在中焦,就是內濕,濕在關節就是風濕,濕在血管里就是癆,會造成一動就來不及補充能量,桂枝能讓動脈血液循環加速,血管外壁就是淋巴系統,三焦網絡就要靠柴胡,血管里血多水少,脈就洪大,用大劑的瓜蔞根把水補足,血里常年津液不足,會產生燥熱,用黃芩下去把它去掉,配合干姜、炙甘草來建中,把脾胃的功能加強起來,配合在一起,能把血管里的濕推到皮膚表面,所以藥下去,出的汗是濕汗,黏答的。 初服微煩,復服汗出,便愈,這汗出來的時候,濕嗒嗒的,不用白術是因為白術有收斂的力量,濕在關節、肌肉、脾臟上面可以用白術,但濕在血管里則很強,白術可以止利,如用于此,反而不利發散血中之濕。 |
|